深刻把握两对辩证关系 扎实做好咸宁经济工作
陶 辞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,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,提出明年的经济工作依旧要坚持“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”,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“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求稳、先立后破”的工作要求。这12字的工作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,是对“稳”与“进”、“立”和“破”两对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,也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科学方法论。展望新的一年,咸宁也应该坚持“稳中求进、以进求稳、先立后破”的工作要求,深刻把握“稳”与“进”、“立”和“破”两对辩证关系,扎实做好经济工作。
坚持稳中求进,充分保障就业改善民生。“稳”,在于稳固大局保障基础,把经济发展稳在合理区间,充分保障就业改善民生,才能为“进”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。依据《 2022年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,2022年咸宁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相较上年减少了0.64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相较上年末提高了0.32个百分点,这反映出就业形势依旧严峻。咸宁要做到保障就业改善民生,一方面要从供给入手,增加就业机会,一方面要从需求入手,深入推进“双创活动”,充分释放挖掘带动创新创业,还要做好就业兜底帮扶的保障工作。以近些年极具“蓝海潜力”的银发经济为例,市委书记孟祥伟强调,咸宁要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集群,抓住发展养老产业的契机,“培养10万护理人才、照顾100万人”。显然发展银发经济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起到保障民生之效。激发全市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热情,提高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,千方百计增进民生福祉,努力让全市人民过上幸福生活,才能把社会财富的“蛋糕”做大、分好,让经济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。
坚持以进促稳,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。“进”是指发展的方向和动力,以科技创新之“进”,促经济回升好态势之“稳”。抓住创新这一牵动经济发展的牛鼻子,才能牢牢把握科技发展主动权,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,塑造新优势。2023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,我市目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、科技支撑不强的问题,此外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数值以及在全省的排名位次也不甚理想。所谓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我市要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实现经济发展,就要抓住发展“新质生产力”的契机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、打造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开辟量子和生产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。具体而言,就要做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,加大对原创性科技、数字经济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企业、项目的支持力度,推动华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、元宇宙数字产业园等数字经济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,不断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。
坚持先立后破,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,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”。做好咸宁市的经济工作,还要正确把握“立”和“破”的内在逻辑。坚持先立后破,关键在于做好新旧模式、新旧动能的转换,这尤其体现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。咸宁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“坚定不移吃改革饭”,全面深化改革,对于优化营商环境、激发市场活力大有助益。要想实现咸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,还需要疏通堵点、打破掣肘,一方面要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不断完善落实体制机制,让经济要素在市场上充分涌流,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动力和活力;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,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让市场主体真正受益,赋能咸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扎实做好咸宁经济工作,必须深刻把握“稳”与“进”、“立”和“破”两对辩证关系,在大局基础稳固中以求进,在明确方向激发动力中以促稳,先积极“立”起新的主体和机制,后合理“破除”旧的动能和模式,以“稳中求进、以进求稳、先立后破”的工作要求为指引,助力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城市建设,奋力谱写咸宁经济建设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