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: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 >>正文

守好生态底线 做足生态文章

来源:市委党校 时间:2024-05-20

守好生态底线 做足生态文章

赵梦丽

底线思维,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,立足最低点,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。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、工作方法、领导方法,也是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,坚持底线思维,做到居安思危、未雨绸缪,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。”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守好筑牢生态安全底线,是贯彻新发展理念,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。

一是守护空间底线,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。”这启示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能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要坚持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结果导向,坚持在全局中定位、在大局下行动。要坚持系统思维,着眼长远,坚持“小切口、大集成”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,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。咸宁水域占全域面积近10%,城区绿化覆盖率41.39%,森林覆盖率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位居湖北省前列……这是咸宁最大的城市底色,最大底气,也是立市之本、发展之基。省委赋予咸宁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定位,这也是咸宁立足实际、发挥比较优势得出的一条正确发展路径。我们要把9861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建成一个大公园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,厚植生态本底,推动“园在城中”向“城在园中”转变,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,守护好发展的空间底线。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高质量、高标准谋划,找到方向和重点,找准切入点、着力点,发挥比较优势,做好“两山”转化这篇“大文章”,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,实现经济效益、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相统一,不断夯实生态本底绝对优势,持续为整体战略发展增绿添彩、蓄势赋能。   

二是维护发展底线,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。绿色发展是咸宁发展的根本路径。咸宁要依托“一江一山两湖”全域山水生态格局和“南山北湖”“绿环抱城”的城市空间形态,全力以赴抓好生态环境保护,久久为功夯实绿色生态本底,坚持不懈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,要在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、生态修复工程、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等举措基础上,整治河湖岸线,打造生态廊道,持续打好“蓝天、碧水、绿地、净土”保卫战,让绿色魅力名片越擦越亮,生态金字招牌越夯越实。要持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,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,立足现实基础和资源禀赋,瞄准新质生产力“新风口”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以新理念、新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。在高标准、高质量推动大健康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食品饮料、清洁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的同时,坚决摒弃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,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、契合咸宁资源禀赋和城市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形成集“医、药、养、健、游、护”于一体的千亿大健康产业集群,唱响“养在咸宁”品牌,多措并举共同维护咸宁发展底线。

三是呵护民生底线,处理好生态为民和生态惠民之间的关系。咸宁坚守的绿色底线,是绝对的、无条件的、不可动摇的,同时我们也要坚持问题导向,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,聚焦破解生态建设和利用水平较低的瓶颈,重点解决长期累积叠加的各种环境问题,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,加快绿色低碳转型,建设更高水平的自然生态,让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生态环境。要着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,做深做实生态环境保护文章,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的调查研判,真正下苦功夫、用笨办法、做长打算,提高动态监测、实时预警能力,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、精细化,既要警惕‘黑天鹅’事件,又要防范‘灰犀牛’事件坚决守好咸宁“绿色”基底。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,实现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,坚持龙头带动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,打造强村兴业“致富链”,助力乡村振兴。要抓住“人”这个根本和关键,以共同缔造为抓手引导广大群众主动投身生态文明建设,自觉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、传播者、守卫者呵护守牢民生底线。